汉诺威工业展见证了工业4.0走向落地



  • 工业4.0硬件龙头持续完善布局,我国智能制造想象空间充分打开。以ABB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硬件提供商不断完善自身战略布局,能够提供日趋完善的柔性生产线与大数据服务,我国企业通过引进成套的柔性生产线,在小批量、多批次、定制化产品生产能力上将实现重大飞跃。智能柔性生产线可以实现对人类劳动力的充分替代,有效对冲我国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成本提升导致制造业成本优势下降的问题。高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的生产线也可以有效减少工人培训成本,提高产品良品率,对白色家电、3C制造、智能物流设备生产等行业提供充分的产能支撑。同时,美的并购库卡在智能制造领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伴随着我国《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政策的推出、本土企业技术不断突破,我国本土机器人制造能力有望持续提升,利好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企业。

    工业4.0软件龙头强调数据价值,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革命推动二次腾飞。SAP是ERP软件领域的绝对龙头,从本届汉诺威工业展的展示看到,SAP已经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整套解决方案,能够从设计层到运维层将整个生产过程数字化,这对于企业产品的开发效率是质的提升。SAP的这一布局,对我国工业软件企业是很好的指引,对工业软件在工业设计生产中的应用将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我国以阿里、腾讯等为代表的大数据云处理业务水平很高,伴随着我国NB-IoT物联网的快速布局,我国工业软件厂商所需的生产数据与数据处理能力都将得到有效保证,国内工业软件爆发将充分带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革命,推动效率大幅提升,实现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最终增强盈利能力。预计工程机械、油服、通用航空、船舶建造、核电装备等定制属性较强的制造业将充分受益。

    1.汉诺威工业展:见证汉诺威2017,工业4.0走向落地

    我们认为,本届汉诺威工业展有三大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1)专注于某具体技术到强调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的能力,见证这几年工业4.0从概的提出到大量推广落地的发展。

    (2)重视对于工业数据的利用和云平台的建设,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正在构建。

    (3)德国工业的专注与执着值得学习。

    工业4.0新动向:基于不同领域生产领域的解决方案走向成熟

    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能化,最终达到迅速、高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实现完整的工业4.0成果,总共需要三个步骤,即负责智能化、网络化生产系统的“智能工厂”,涉及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3D打印等最新技术在生产和供应上应用的“智能生产”,以及通过物联网、物流网和互联网整合需求和服务匹配的“智能物流”。通过这些环节完成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对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将信息化科技成果完美运用到工业生产,推动人类社会向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迈进。

    blob.png

    互联的可编程机器人实现同一生产线高效切换不同产品,我国产品缺口明显。

    工业软件:数据互联的接口,我国处于起步期。

    厂内/厂间物流与仓储:我国市场增速快,物流机器人大有可为。

    2.硬件:龙头持续完善布局,大数据运用创造价值

    ABB展会见闻:推出ABB Ability大数据服务,强化设备后周期管理,精确有效地提供工业4.0解决方案。

    ABB的工业自动化四大板块业务,欧美主导。四大事业部开展,分工不同又互为支撑。

    blob.png

    收购贝加莱,进一步强化工业自动化领导地位。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市场占比近50%。“四大家族”2015年全球市场份额达50%,几乎垄断工业机器人行业高端领域。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技术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如系统集成技术,日本、美国企业拥有绝对优势,运动控制是ABB的核心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安川电机更胜一筹;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等也多被“四大家族”所掌控。

    blob.png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庞大、增速快、进口依赖度高,国产替代利好本土企业。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庞大的制造业规模的驱动下,中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高需求持续刺激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庞大,2013-2015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连续三年世界第一。2015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约 6.86 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 27%。我国机器人高度依赖进口,大部分市场份额依然被“四大家族”占有。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有800 多家(工信部数据),虽然 90%的规模在 1 亿元以下,但也涌现出新松机器人等龙头企业,通过不断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海外收购等,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进口额维持在 8亿美元/年以上,我国工业机器人制造业市场增量空间巨大。

    3.软件:龙头强调数据的价值,万物互联的世界加速降临

    强调挖掘数据的价值,专注提供全套个性化方案。

    SAP 的“开放式集成工厂”有望成为工业 4.0的企业级“操作系统”。SAP 的“开放式集成工厂”,结合最新的数字化创新技术,为企业提供了从设计端到销售端的整套解决方案,有望成为工业 4.0 的企业级“操作系统”而获得广泛的应用。“开放式工厂”可以有效避免企业陷入零散自开发的老路,帮助企业走出自开发和遗留系统形成的桎梏,实现向支持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平台迁移。

    SAP是ERP系统行业龙头,深耕ERP软件多年。公司战略:基于云平台交互下的数字化商业框架 2.0。SAP 认为 HANA云平台将是未来数字化商业运作模式的数字核心。通过云计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区域链技术、机器自主学习技术、云平台应用编程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打造 SAP 数字化空间,使商务交易过程更为智能化。目前,公司除了保持企业管理系统 ERP 软件开发的传统优势外,致力将 ERP融入到HANA 云平台系统中。

    SAP 云平台数字框架使企业运转更加灵活。工业 4.0时代,企业面对的是更多元化的需求,所以需要更多信息以支撑决策,增加企业自动化率,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效率,解决的办法在于大数据化生产全流程,使之可追溯,这样才能够提升企业效率。SAP S/4HANA正是 SAP基于原有 ERP软件所开发的云平台,支持物联网、大数据、实时分析、移动商务、业务网络和第三方系统等,能够实时采集、分析、存储海量生产数据,并进行分析、交易量管理,从而指导企业生产和运营。今年, SAP还推出了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 SAP Leonardo与赋予机器学习技术的软件 SAP Clea,更进一步丰富了云平台的框架,增加了对万物互联的支持。

    blob.png

    工业软件产业主要由欧美企业主导,呈现“两极多强”的态势。SAP 和西门子在各领域都有较高的市占率,而 IBM、达索系统和 Salesforce 在各自专业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其中,ERP 软件产业格局相对稳定,SAP 和 Oracle 两家企业占据主导,属于一线 ERP 软件,Infro、Sage、Microsoft 属于二线 ERP软件;在 CRM 领域中,Salesforce 占据全球CRM 市场第一位,且发展迅速,其成功来自基于 SaaS 的云服务模式;CAD 产业的主导者是 Autodesk 和达索系统,且随着仿真、设计技术与先进技术的结合,逐渐出现新的参与者;MES 软件具有较强的行业应用特性,与特定的行业关系紧密,需要大量行业领域知识的积累,因此,形成不同 MES 厂家占据不同行业的局面。

    国产工业软件份额极低,成长空间大。在国内市场,国产软件企业在研发设计、业务管理和生产调度/过程控制三类软件中均有一定市场份额,但在某些细分领域仍与国外领先软件企业差距较大,属于行业末端跟随者的角色。国内市场排名前五位的国内厂商占据整体市场份额较低,且其 96%的销售在国内市场,全球份额不足 0.3%。相对于国际软件巨头,我国软件厂商体量小、底子薄、成长空间大,在高成长性的工业软件市场中,有望随市场实现较高的增长,同时自主软件厂商更倾向于开发出更适应我国本土产业的工业软件,在细分市场中不断抢占国际巨头的份额。

    blob.png

    4.国际比较:工业 4.0趋势所向,中美德各有千秋

    德国工业 4.0:自下而上推动,保持制造业领先。德国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是行业不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二十世纪初,“德国制造”备受歧视,以低质量、高山寨的形象臭名在外。二十世纪中期,德国政府致力改善制造业发展,重视自主创新,追求工艺技术与技术密度型生产,并自成体系。行业参与主体是以家族企业为主的中小型企业,也被称为“隐形冠军”与“工匠精神的延续者”,不追求规模生产,以“精而专”著称;监管上,德国采用“二元结构”,由政府和标准化协会等一系列非政府组织组成,二者分工明确。德国政府不插手企业经营,提倡竞争的市场经济,促进科研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保证行业可持续发展。各类标准化协会及行业协会负

    责标准化制度的制定、执行与监管,是德国质量最重要的保障和体系核心;从生产要素看,受惠于完善的教育体系,金融系统和政府合理引导(如德国工业 4.0),德国老牌公司与中小企业拥有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与科研潜能;高度分散化的产业群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不断互相学习、增强产品竞争力。

    德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高,缓解人力成本压力,对我国具有指导意义。面对高企的人力成本,德国制造业“选择”了使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人类劳动力。德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远超欧洲平均水平,2015 年汽车工业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 1143 台/万人,与美日两个汽车工业大国相近。相对于人类劳动力,特别是高福利下工作积极性偏低的欧洲工人,工业机器人加工效率高、可靠性好、生产持续能力强,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约制造业企业人力成本,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实现产品质量控制。随着机器人产品技术升级与控制系统的发展,机器人能够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制造工艺与流程,能够在更多的制造业领域替代人类劳动力。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政府主导复兴制造业,自上而下推动工业4.0。美国通用提出“工业互联网”计划,倡导产业链效率提升。

    中国制造2025:政府推动+企业参与,智能制造空间大。人口红利丧失,我国同样面临着成本控制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人工工资不断上升对制造企业的成本端构成较大压力。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在2020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幅相对放缓,年均减少155万人;之后一个时期减幅将加快,2020-2030年将年均减少790万人,2030-2050年将年均减少835万人。制造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与劳动力人口的快速下降对企业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倒逼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生产成本的飙升正在蚕食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美国咨询公司BCG通过对全球前25名出口经济体在2004-2014年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一些过去制造业成本较低的经济体由于制造业工资、劳动力生产率、能源成本和汇率等因素,正慢慢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优势,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国。据数据显示,中国在2004年到2014年之间,中国在成本竞争力下降了5%-9%,中国相对美国的工厂制造业成本优势已经减弱到5%以下。国内“机器换人”不断推进,进一步利好机器人、工业软件行业。

    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口依赖性强,中国制造2025推动国产替代。中国持续多年大规模进口工业机器人,2011-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口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进口额连续5年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工业机器人进口大国。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量达4.68万台,金额合计8.05亿美元。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49台/万名工人,而全球平均水平为69台/万名工人,韩国则高达531台/万名工人。较低的机器人使用密度说明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仍然较低。

    5.投资逻辑

    预计我国“工业4.0”快速推进,工业软件、机器人、物联网、智能物流是四大投资主线。

    来源: 智通财经